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机构 > 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 > 专题专栏
保护濒危水生生物正确操作方式
我们对水生生物的认识多来自于电视影像、书籍、绘本等。很少能亲眼看到。近年来,我国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缺失严重,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加剧、灭绝速度加剧、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不断加大。我们国家多采取自然保护区建设、濒危物种专项救护、濒危物种驯养繁殖、经营利用管理以及外来物种监管等措施,建立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体系,全面提高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,有效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,防止外来物种入侵。
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指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,结合当地的实际,统筹规划,逐步建立布局合理、类型齐全、层次清晰、重点突出、面积适宜的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体系。建立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,保护白鳍豚、中华鲟等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以及土著、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。加强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建设,配套完善保护区管理设施,加强保护区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,强化各项监管措施,促进保护区的规范化、科学化管理。
濒危物种专项救护是建立救护快速反应体系,对误捕、受伤、搁浅、罚没的水生野生动物及时进行救治、暂养和放生。根据各种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和生物学特点,对白鳍豚、白鲟、水獭等亟待拯救的濒危物种,制定重点保护计划,采取特殊保护措施,试试专项救护行动。对栖息场所或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珍稀濒危物种,采取迁地保护措施。
对中华鲟、大鲵、海龟和淡水龟鳖类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,建立遗传资源基因库,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,强化对水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。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,进行珍稀濒危物种驯养繁育核心技术攻关。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人工放流制度,制订相关规划、技术规范和标准,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