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机构 > 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 > 流域动态
南京“十年禁渔”开局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动长江生物多样性恢复
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切实提高政治站位,积极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,持续推进、持续管控、持续打击涉渔违法行为,长江“十年禁渔”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一是建立健全机制,狠抓工作落实。市委、市政府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的长效管控措施》的通知,形成了良好的制度保障。在全国创新设立“岸线长”责任制,成立禁渔联动执法中心,将涉渔行政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事项下沉街镇,压实基层属地责任,做到了部门联动、水陆联动、区域联动、上下联动。二是狠抓队伍建设,提升执法效能。主动协调编制部门,强化坚实体制保障。截至目前,全市渔政执法在编在岗人员272人,沿江乡镇禁捕工作人员219人,沿江村巡护员人员444人,落实网格员380名,共培训护渔员1100余人次,确保执法人员力量与工作体量相匹配。同时,加大财政资金投入,深化执法装备建设,全市共有执法基地7个,渔政执法船艇21艘、渔政执法车辆30辆、应急值勤值守点26个,视频监控探头364个,监控雷达45个,无人机31架,为“十年禁渔”工作夯实了基础。各区因地制宜立足科技赋能,先后建立了“智慧岸线”AI视频识别系统、“鹰眼探头+智能音箱”、长江流域禁渔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,形成了“人防+技防+机防”的立体化岸线监管体系。三是开展专项执法,震慑违法行为。紧盯长江干流、水生生物保护区、省市交界、通江河流和湖泊等禁捕重点水域,通过开展集中、高压、严管整治行动,防止各类涉渔违法行为和长江干流违规垂钓反弹“回潮”。四是落实“三项制度”,严格规范执法。印发了农业执法“三项制度”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等文件,优化长江干流垂钓违法行为简易程序执法流程,提升了执法处置效率。在南京日报开设“长江禁渔——非法捕捞非法垂钓曝光台”栏目,对近期查处的涉渔违法典型案例进行曝光,做到查处一个、震慑一批、教育一片。五是加强两法衔接,形成执法合力。农业农村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交通运输等执法整治组成员单位全面加强资源共享、执法协作和联合整治,完善涉渔案件联动工作机制,形成执法整治合力,对非法捕捞、运输、销售、餐饮等实行全链条联动执法监管。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,完善双向移交工作规范,今年以来,全市移送刑事案件1起,公安移送行政案件10起,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无缝对接。